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6集课程复讲 |
马雪学长 |
|
课程复讲: 一、“斗闹场,绝勿进” 孩子交到不好的朋友,到不好的环境,根源还在他不懂得是非善恶的判断。假如要从根本来解决,必然是要从小把德行的根基扎好,自然而然他就不会去接触不好的朋友,不会去接触混乱的环境,这叫“先入为主”,所以教育要“禁于未发之谓豫”,一定要再他还没有养成还没有染上毛病的时候就禁止。当家长教育的敏感度愈高,就能掌握预防的技巧。 二、开发潜力的两把钥匙 人的潜力就像冰山一样,只显现百分之五,大部分都埋没了。那怎么把其他百分之九十五开发出来?蔡老师送上两把钥匙:第一把是“孝顺”,第二把是“礼貌”,礼貌本质就是恭敬之心。 什么时候可以开?这两把钥匙没有年龄限制,80岁也行。孔夫子说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,只要明白道理,真正去做,这一生绝不空过。 当别人已经是行善了,不管他有求、无求,我们都应该随喜称赞,随喜功德,那他就会愈来愈受鼓舞,自然而然愈做愈喜欢。 修身修行当扎好德行的根基,不要急于求成,欲速则不达。蔡老师形象比喻没扎好根基的人是“第一层楼没有盖好,直接就盖第三层”,有些人自以为修行境界已达三楼,殊不知他的三楼高度是用两根竹竿撑上去的,根基不稳,所以摇摇晃晃。人理得,心才会安,往后所跨出的每一步才会扎扎实实。 三、孩子眼中的好心和坏心 深圳有一些六七岁的孩子学习经典,老师问他们什么是好心?什么是坏心? 首先说好心。学生的答案:“一件东西自己想要,别人想要就让给别人:,这是一种礼让的态度;“孝顺父母,上课专心,对别人国家”,孝和敬是一个人德行的大根大本;“做到《弟子规》、《常礼举要》《孝经》是好心”;智慧的心是好心;做好事的心是好心;不用督促就去做事的心是好心;知道是好事就去做是好心;懂道理的心是好心等。 小孩怎么看坏心?不帮助人的心是坏心;欺骗别人,浪费的心;侮辱别人;开玩笑开过火;怨恨别人的心;为自己不为别人的心;记恨的心,《弟子规》“恩欲报,怨欲忘”;小气的心,光看别人缺点,坚持错误的心是坏心,《弟子规》“己有能,勿自私”;没有爱心,害别人的心;没有慈悲心;对孔子像不恭敬是坏心,《弟子规》“事死者,如事生”;怕吃苦的心;表面做好事,心里做坏事的心;不孝顺父母的心;妈妈不知道就说妈妈笨是坏心;本来可以做到,但老想到做不到是坏心,《弟子规》“勿畏难”;己所不欲施于人是坏心;高声喧哗,打扰别人;“倘掩饰,增一辜”是坏心。 我们从孩子的判断可以体会到他们心中有是非善恶的一把尺,等他们这样熏习三五年后,相信根基就可以扎牢。我们为人父母才真正能够高枕无忧,这样的人生投资报酬率要会算。 四、“邪僻事,绝勿问” 偏邪下流的事情不要去过问,会污染自己的心灵。所以孩子所接触的人,接触的环境,甚至于接触的电视,我们都要相当的谨慎。因为父母是孩子长大以前的两个很重要的老师,要好好保护他,不要让他受到污染。受污染以后,再要清除就要花更多的时间跟精力。所以要慎于始,要禁于未发。 当你让孩子从事的娱乐都是很健康,对身心很有帮助的,久了以后,孩子自然就很欢喜去接受。比方说爬爬山、去露营,给他一些生活,给他一些历练,这都是相当好。透过这些好的娱乐,孩子对大自然的爱心,孩子对意志力的锻炼,都可以在这休闲娱乐中一点一滴积累成长。 五、“将入门,问孰存。将上堂,声必扬” “将入门,问孰存”,我们要进人家的房间,首先一定要敲一下门,不能很莽撞地进去,对人家非常无礼。“问孰存”可以先问问他家里有哪些家人一起住,要能够爱屋及乌,关心他的家人,那会一团和气。 “将上堂,声必扬”,你到别人家里去,假如人家不在,一定要先喊一下有人在吗?绝对不能跑进去逛一逛,要谨慎。人一生要很注重自己的名节,还有信誉,不要一不小心受到污点,那就不好。 六、“易子而教” 比方说你的孩子每天都跟着你,有一些道理他听得很熟,反而会忽略掉。那刚好你很好的朋友也提醒他这个道理,这个时候他一定会说:原来我爸爸这么讲,叔叔也这么说。他这个态度会扎下去。因此,你要有一群很好的朋友一起来教育你的小孩,有这么一群良师益友,你教小孩就轻松多了。 七、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举例深圳读经典的孩子回答“假如你们有一亿,你们想做什么?”一个孩子说要做四件事:盖一所学校,专门推广中国圣贤教育的学校;盖一间医院,让苦难的人、生病的人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;要做一个大爱电视台;要当蔡老师。 这个孩子有这样的志愿,不是他生来就优秀,最主要的原因是好的环境。除了父母,他所接触的长辈、同学都是这样的态度,这样的人生观自然就耳濡目染。所以我们应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常常一起学习,或者一起去爬山,让彼此的情谊很深厚,也让下一代都有很好的互动,就会形成一个环境的教化,互相来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。相信你也会觉得比较轻松,跟夫妻两个教育确实不同。 八、“人问谁,对以名;吾与我,不分明” 打电话,正确的做法:拿起来“你好,我叫某某某”;忌“喂!是我,你不知道吗?你把我忘了吗?”别人可能正处理事情,会搞得心情很紧张。应该处处替对方着想,就会让人家觉得很舒服。 九、“用人物,须明求;倘不问,即为偷” 小孩你没教他的时候,他是非善恶还不是恨清晰。他可能觉得这个东西很好看,他顺手就拿来看一下,我们要适时把这个经文告诉他。举例一个读《弟子规》的家庭,妹妹拿了姐姐的玩具没有告诉姐姐,遭姐姐骂,她向妈妈哭诉。这位母亲的教育智慧:她说“用人物”,女孩对“须明求”“倘不问,即为偷”,结果没对完,孩子就说“我不要当小偷”。这样的沟通很好,因为孩子已经蜀都《弟子规》,一引出来,又有这样的情境,那句话她会记很久甚至是一辈子,对她一生有莫大的益处。 以上是末学本集的课程复讲,感谢各位老师和学长的支持,感恩一切付出的人!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